更新时间:
短剧的爆火让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学东倍感振奋。他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设计行业面临新的挑战。2022年,学院确立了“以艺术设计为基础,融合文学、工学、影视传播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定位,这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直探索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实现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参与短剧就是一次亮眼的‘破圈’尝试。”
农业农村部派出3个由司局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7个科技小分队,赴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7省,指导各地做好抗旱准备和应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夏收夏播。
“铛铛、铛铛……”,一辆铛铛车缓缓驶过前门大街,随之响起清脆铜铃声。不远处,导游讲述北京交通往事:“铛铛车是北京第一代电车,名取其声,因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用脚踩一下车内踏板,就会响起铛铛声,提醒行人躲避。这铛铛声一响就是百年……”
在制作前期,他和其他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调研短剧受众市场,将心思用在剧本揣摩上。他发现,当下短剧观众呈现出“碎片化追剧”与“沉浸式代入”等特征。“大部分观众都是在通勤、午休等空闲时段观看短剧,这要求短剧必须以快节奏、强冲突抓住注意力,3分钟设置一个钩子(即悬念)、5分钟安排一个爆点(即爽点)成为创作刚需”。
发展至今,中心下设编译部、配音部、制作部、综合部,拥有4个独立剧组、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译制工作已实现全面数字化:电脑录音制作,提高音质、减少损耗;非线性剪辑更加精准、便捷、灵活;内部局域网素材实时共享;标准化、专业化、高质高效的电影电视译制“双线并行”生产模式趋于成熟。
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胶片电影时代,彼时一支16人的小分队远赴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完成第一部安多藏语电影译制作品《金银滩》,开启青海省民族语言影视译制工作的先河;1973年,《渡江侦察记》译制出炉,成为第一部采用胶片涂磁技术、全部工序在省内完成的影片。
台胞丁文蕴带着儿子和姑姑前来。2002年,她到北京求学,后与同在北京打拼的山东人结为伉俪,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在前门大街一家中医老字号前,丁文蕴的儿子把手腕搭在门口的中医铜像指尖下,模仿着接受把脉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