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问:一些新业态新领域没有直接纳入负面清单管理,但企业想“入行”实际会遇到很多困难。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清单(2025年版)》修订坚持“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全面体现近年来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据统计,浙江规上工业企业1~2月的研发费用增长8.3%,高于营业收入增速4.8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17%。一季度,规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13.1%和12.3%,均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新兴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2%、4.2%,增速明显高于全部投资。
纽约州总检察长利蒂希娅·詹姆斯在一份关于诉讼的声明中表示,总统没有权力随心所欲地提高税收,“特朗普却在关税政策问题上这样做了”。
“找工作时我投了几家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大厂,都因第一学历被拒了。”李志宇说,虽然企业不会明示,但“卡”第一学历已成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学生们还会戏称这样的企业为“学历厂”。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第一学历作为“硬杠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用人单位取消不合理的学位门槛和院校出身限制,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同样,浙江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也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3.2%、13.1%和10.3%。河南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1%、10.6%。四川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14.5%。
这项制度的核心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国统一。也就是实行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规则。这是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具体来说,我国境内各类依法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要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各类按要求编制的全国层面准入类清单目录,要全部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另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从而做到“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二是事权法定。列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事项,均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等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章可依法设定临时性市场准入管理措施;经济运行中面临突发重大风险的,部门可采取临时性市场准入管理措施,但必须报党中央、国务院同意;部门规章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等不得违规设立市场准入管理措施,从而确保市场准入制度在法治原则下运行。三是公开透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内容、主管部门等向社会全面公开。对于涉及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事项,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公开法律法规依据、技术标准、许可要求、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确保经营主体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和方式合规进入,从而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安排,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四是“非禁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严禁各级政府部门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违规增设准入条件、违规设置准入障碍,从而将“剩余决定权”赋予经营主体,推动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