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为了让品牌走出去,金君去了许多地方考察,并请农技专家为水稻种植提供科技支持,使老品种得到了改良,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2023年,依托我们村里的有机大米农场,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揭牌成立,相关专家在这里开展水稻育苗和提质增效技术试验与示范,更是为村里大米产业的发展加了把劲儿。”金君笑着说,这些年,有了科技赋能,不仅水稻品种得到改良,就连稻田管理也是省时省力又高效,“我们还用上了物联网监控系统,田里有啥问题,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
这般稻花飘香的盛景,也同样出现在吉林西部曾经“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上。30多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根,产量更多,质量更优。
集产业合力攻产业短板——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一系列举措,打出产学研用“组合拳”,加强本土供应链建设,提速国产化步伐。这一过程中,一批国产供应商在逐步成长。
“我们的目标就是种出人人称赞的好米,朝鲜族语‘吗西达’就是好吃、美味的意思,于是我们就用这个既具有当地特色、又能代表我们创业初心的词语作为我们的品牌。”金君说。
17日,黑龙江省春耕生产暨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在哈尔滨市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高标准农田边,智能拖拉机被遥控着在水稻田里翻地,另一边,无人机在空中吊运水稻秧苗,将其运输到水稻田内的智能插秧机上,插秧机所过之处,一排排绿油油的水稻苗已整齐地插到了水稻田里。这是五常市的15000亩高标准农田,从种到收,这里已是智慧农业。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报道称,中国高科技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用创新产品征服世界了。“只要想一想TikTok在全球的成功,或中国电动汽车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进军各国市场,就能明白。”
同时,青海省依托盐湖资源与清洁能源禀赋,构建光伏产业跨境供应体系。一季度,光伏产业相关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多晶硅出口2.4亿元,增长3.5倍,出口值占同期中国同类出口商品的69.3%,居中国第一,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光伏组件出口3047.6万元,增长1.2倍。